酒的历史是怎样的
有朋远来,无酒不足以表达热情好客:良宵佳节,无酒不足以共享欢快惬意;亲朋惜别,无酒不足以畅叙依依离愁;春风得意,无酒不足以抒发豪情满怀。中国的酒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广为运用的社会文化。酒成为人们表达情感、放飞理想、增进友情、商务洽谈和调节生活不可或缺的粘合剂、催化剂和精神灵物。
中国古代历史中,关于酒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最广为人知的便是杜康造酒说。杜康将剩饭放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发酵后散发出酒香之气,因此便产生了酿酒的方法。而据考古发现,早在裴岗文化(公元前6000-5000年)时期,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古代酒器。由此可以推断,中国谷物酿酒的起源至少在7000年以前。在中国的古文字“殷墟甲骨文”中,“酒“字的出现频率已经很高。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周时期,中国就有了最早对饮酒一事具有法律意义的文献《酒诰》,它被收录在儒家“四书”“五经”中,这对酒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世界各地地理历史人文大相径庭,各地酿制的酒自然也不尽相同。不同的香型、不同的口感,特别是不同的文化。酒是文化的载体,聊起威士忌,自然而然会联想到苏格兰浓郁的气息;谈到伏特加,俄罗斯人的豪放热情一定会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而中国白酒,背后则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化。我们喝的不仅仅是一杯美酒,更是一种美好的体贴和心情。
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样,有着它自身的光辉篇章。关于酒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不过,人们普遍认同的有猿猴造酒、
仪狄造酒
、杜康造酒三种。就目前现有资料和相关文物考古来看,我国早在6000年前的原始社会“神农氏至黄帝时代”就已出现了酒。
1983年10月,考古专家在陕西省眉县太白酒厂附近的马家镇杨家村出土了一组陶器。这组陶器被命名为“杨家村仰韶酒器”,计有5只小杯、4 只高脚杯和1只陶葫芦。专家们对实物进行鉴定后确认,这批古陶器为酒具,属泥质红陶,烧成温度900 摄氏度,有5800~6000年的历史,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偏晚的遗物。
陕西眉县“杨家村仰韶酒器”的出土解决了“我国酒起源”的学术争端,把中国酒文化史向前推移了1000多年,把中国酒起源由奴隶社会的夏代,推溯到了原始社会的神农氏至黄帝时代。
1988年《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均以《眉县马家镇一带曾是古代酒文化中心》为题作了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新闻社向海外发布消息称:杨家村仰韶酒器的出土,是中国酒文化史上的大事。这组酒具是中国迄今为止出土年代最久远的酒具,充分证明了我国6000年的酒文化史,从而也肯定了中国在世界三大酒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杨家村仰韶酒器(**品·部分) 原品现存于陕西宝鸡眉县博物馆
没错,酒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文人政客都离不了酒。
曹操言,杜康可解忧。于是在文人大行隐逸遁世的魏晋时代,竹林七贤经常聚坐一起曲水流觞,他们纵情饮酒,用心感受自然之道,发现山水之美,洒脱不拘泥的生活方式成为众人追慕的对象。曲水流觞的雅趣,竟是赋诗的串联点,杯停处,饮酒赋诗,身在自然,乐在酒中。这些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他们俯仰于山水之间,以酒为媒,完成了“我”与山水自然之间的交融,奠定了中国山水观基础层。正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方才能出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状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六一居士别有深意,道出自古真会饮酒者,心性应如魏晋士人随性旷达,真率通脱。酒能助性,而酒趣往往也非在酒中,小酌半醺刚好。一勺不濡才会更多一分酒意。饮酒需在山林亭台之间,古有山饮、水饮、郊饮、野饮等习俗,在山水映衬下,饮酒赋诗更有雅趣;
王维送别朋友“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时故乡与异乡之景全在杯酒之中,景色不同,酒质不同,对酒之人更不同; 张祜来拜访杜牧,二人拎酒同登齐山“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在山间喝酒共诉心情,酒的作用在山林中发酵,他们一同感慨人生百年有几,借酒而念良辰美景,心中实感不应休放虚过。
酒是最好的交流媒介,又与山水融为一道。人在其中,忽觉天高地迥。物之本相又有什么是不能洞悉的呢。酒、山水与哲学同是一种相即相融的状态,而中国文化的根基皆来自哲思,一事一物皆能如诗人能化老庄思想入酒中一般,洞察体悟物之本源,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相处。
中国关于酒的记录最早的应该是出现在西汉时期的刘向编撰的《战国策》里面,战国策记载,帝女让仪狄造出酒后,觉得非常的好喝。
然后仪狄就把酿好的酒进贡给当时夏朝的国君大禹,大禹喝完以后也觉得非常的美味,大禹很感动,然后疏远了仪狄。
并说了一句话:“后世子孙肯定会有人因为酒这个东西,而导致亡国。”
果然,后面夏桀酒池肉林被商灭国。
古代很多史书都带有一点神话色彩,帝女很多人认为是天帝的女儿,有人认为是大禹的妻子或者女儿。
而仪狄也是一个很著名的人物,和造字的仓颉,养蚕缫丝的嫘母同时代,同样有名气。
因为战国策是西汉时候的人写的。其实在古代很多文人很喜欢用一些历史典故来讽谏上级或者是教导世人。其实应该有点告诫当时的人不要沉迷享受,沉迷酒色。
而从现在的眼光来看,酿酒需要耗费大量的粮食,自古以来粮食一直就是个稀缺品。在建国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其实都是严格限制酿酒行业的规模的。直到后来粮食产量上来了,而且我们也开始引进了液态发酵法,可以更快,更高效的酿出酒来。才满足大部分人饮酒的需求的。
其实在古代酒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作为祭祀用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