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火车鸡尾酒大城(动力火车 鸡尾酒)

知酒号

苏芬战争前期,芬兰军队是怎样抵挡住苏联的几个集团军进攻的

芬兰部队因为是保卫家园所以士气较高,再一个是地利也占优,苏联当时才大清洗之后基本除人多之外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战争并不是人多就行,历史上几万人追着几十万人打的情况多了去了,近一点的第一次**战争就是这种情况。

这个说法非常的不准确,芬兰人虽然打得很顽强,但是实际没有坚守住防线,实际上苏军凭借着巨大的伤亡,取得了战略性的突破,所以我们只能把它称打顽强,却不能说胜了,到了停战时,波兰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不得不接受割地赔款等苛刻要求,实际上是一个屈辱的结果,战财者的待遇。

这场战争本来是一场芬兰进行了充分准备的,苏军没有能够进行及时与充分的准备,从上到下对这场战争的预期乐观,压根就没有想过会打得旷日持久,在行动的时间也是非常的缺少考虑,竟然在11月底的时候开始作战行动,正好赶上了冬季,苏军部队没有做好越冬的准备工作,许多单位穿着秋装上的战场,仅仅天气原因就给苏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苏军没有做好这场战争的准备,应该来说各方面的条件都不是很理想,军队并没有适应如何打一场战争,这是苏联在建国之后第1次正规的大规模现代化战争。苏军完全是依然国力压倒了对方,别芬兰的伤亡少一点,但是伤亡比例,反而要高得多。

(冬季战争中芬兰军队缴获的苏联坦克)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世界最冷的国家之一芬兰,是一个神奇国度,芬兰人酷爱蒸桑拿。无论何时何地都在蒸桑拿或者在去蒸桑拿的途中,这种习性或许和战斗民族也十分相似。

芬兰与俄罗斯也颇有历史渊源,在一战时期以及一战之前,芬兰都是属于沙皇俄国的领土,后来在俄罗斯帝国十月革命不久后,芬兰宣布独立。但是苏联一直都对芬兰独立以后存有异议,总是认为芬兰会威胁到苏联的第二大成列宁格勒的安危,在加上德国开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芬兰与德国的关系十分密切,认为芬兰会帮助德国来入侵苏联,为了避免这个问题,苏联一直都与芬兰持续谈判、威胁,想把芬兰收回作为俄属芬兰,认为大国稍微发一发声,只要声音大一点,吓一吓就会屈服,结果没想到芬兰人根本不吃这一套,全力保证自己的独立之果。最后在几次苏联和芬兰的谈判毫无建树之后,苏联人终于采用了武装进行入侵芬兰了。

(前往莫斯科谈判的芬兰代表)

二战期间芬兰也成为世界最能打的五个小国家之一,以一己之力在两个大国之间夹缝生存,在1939年到1940年的爆发了第一次苏芬战争,以及在之后的1941年到1944年的爆发了第二次苏芬战争。最后紧接着是在1944到1945对抗纳粹德国的拉布兰战役。今天我们着重介绍一下,芬兰与苏联的第一次战争,也是著名的冬季战争,苏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惨胜芬兰,反观芬兰不仅保住了自己的独立**还在国际上打出了声望。

(苏联全面入侵芬兰)

战争的开始是由苏联红军制造的曼尼拉事件引起的,并以此为借口废除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在1939年11月30日,苏联红军23个师总共45万的军队浩浩荡荡的开到了芬兰的边界,准备全面入侵芬兰。还制定了详细的攻坚计划,苏联以列宁格勒军区为总指挥中心,发动了下辖的第7军、第8军、第9军和第14军全面进攻。在苏芬边境线上以中、南、北三个方向进攻芬兰。

【1】南部方向

首先是最重要的南部方向的第7军和第8军两只部队,分别在芬兰的拉多加湖的西岸和北岸向芬兰本土进攻,并且准备会师于芬兰的第二大城维伊普里,以钳形攻势击破芬兰军的抵抗,最后开进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

【2】中部方向

然后是中部方向承担的将芬兰割为两半的第9军,经索木斯萨耳米一条直线进攻到靠近波的尼亚湾的奥卢,将芬兰一分为二。

【3】北部方向

最后北部方向由第14军从摩尔曼斯克进攻,向西方向攻击贝萨谋地区,最后一直进攻到瑞典边境,切断从海面来的一切支援。

整个作战计划看起来还是十分完美的,利用苏联红军的强大的士兵数量和装备优势,配合大型的机械化摩托部队,可以快速把芬兰切开,单独分成几个战区,使它们之间不能互相支援,最后在一举进攻占领芬兰,连斯大林本人都觉得这次战争都不会超过16天,就可以快速的占领芬兰取得胜利。反观芬兰的作战计划却没有苏联那么详细,大规模的制定,就只有一个战术,就是诱敌深入,然后攻击敌方的后路,同时在加大防御纵深,采取节节抵抗的战术,对于北方的苏联攻击,基本都没有派出集团军抵抗,只是利用游击队大范围的骚扰,减缓苏联的进攻。

(冬季战争中芬兰方面的军队部署)

芬兰能很大程度抵抗苏联的进攻,也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

(芬兰士兵的防寒措施)

天时

当苏联进攻的时候正好是芬兰历史上最冷的三个冬天,虽然苏联也是常年寒冷的地区,但是比起芬兰来说还是很小儿科了。严寒席卷着整个苏联的军队,再加上补给线不停的被芬兰军队的游击队骚扰,补给迟迟供不上来,低温让士兵的士气大幅度的降低,冻伤成为了苏联士兵的常态。而芬兰士兵却是已近早早的适应了这种严寒的攻击,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防止冻伤。

(苏联士兵被严寒冻伤)

地利

本土作战芬兰士兵当然比苏联军队更加熟悉地形,大量的沼泽湖泊和林地,恶劣的地形环境彻底的限制了苏联自豪的装甲部队。芬兰士兵利用了雪地,采用雪橇,驯鹿等,在战场上快速穿行,机动力大大超过了苏联,再利用适合伏击的茂密的林地,对苏联的后勤部队大开杀戒,让苏联失去了持续进攻的能力。

(芬兰士兵利用滑雪板在雪地里前进)

动力火车鸡尾酒大城(动力火车 鸡尾酒)

人和

国家受到了入侵,士兵的士气都达到了顶峰,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比起师出无名的苏联来说,战斗意志更是高昂。每一个芬兰士兵都是打游击的好手,枪法更是出神入化,军队里涌现出了许多顶级的狙击手。西蒙·海耶就是最好的例子,世界的狙击之王,被称为“白色死神”,在整个冬季战争狙杀了542名苏联士兵,成为了世界上杀敌最多的狙击手。也是这一场战争让狙击手进入了世界战争的舞台,狙击手的培养收到了各国的重视。

(苏联军队被冻死的士兵和装备)

整场战争只打了3个半月,苏联在发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下,利用优势的兵力和国力,强行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芬兰军队也已经濒临人员枯竭,弹尽粮绝,四面楚歌的境界,随着维保被占领后,终于在莫斯科和苏联签订了和平协定,割让了大半的土地和岛屿,但是最终保证了国家的独立**。

(芬兰丧失的领土)

整个苏芬战争的结果,可以看出苏联在大清洗之后,丧失了大量的军官,指挥官,各个级别的军官都缺乏实战经验,指挥系统漏洞太多,每场战役都被芬兰压制着打。战争过后引起了德国元首希特勒的强烈关注,苏联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德国看到现在的苏联只是一只纸老虎,让德国入侵更具有信心,战争过后德国开始着手联系芬兰共同进攻苏联,最后在1941年德国开启了巴巴罗萨计划,全面入侵苏联。苏芬也同时爆发了第二次苏芬战争,也被称为“继续战争”,夺回了芬兰在之前“冬季战争”失去的土地。

苏芬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9年11月30日开始,到1940年1月31日结束;第二阶段从1940年2月1日开始,到当年的3月13日结束。

题目是前期,我就重点讲一讲第一阶段的战局。

1939年11月30日,苏联为了取得芬兰的部分领土,给列宁格勒留出战略缓冲空间(以前列宁格勒离边境线只有三十公里),在谈判未能奏效的情况下,向芬兰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进攻兵力为4个军,25个师,共计54万余人。

(苏芬战争示意图)

进攻路线分为四路:

第一路:第7集团军,下辖10个师,6个战车旅,兵力25万人。另配属坦克战车1500余辆,大炮900门,飞机300架。该路兵力计划从列宁格勒出发向北攻击,沿着拉多加湖西岸一直向北,重点攻击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然后相机夺取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得手后向首都赫尔辛基进攻。

第二路:第8集团军,下辖7个师,1个战车旅,兵力15万人。另配属坦克战车500余辆,大炮500门,飞机200架。该路兵力计划沿着拉多加湖北岸向西进攻。如能攻破当面芬军防线,将迂回到曼纳海姆防线侧后方,对芬军主力形成包围之势。

第三路:第9集团军,下辖5个师,兵力9.5万人。另配属坦克战车275余辆,大炮360门,飞机100架。该路兵力计划从芬兰的中部突破防线,冲向波的尼亚湾的奥卢,将芬兰国土从中部拦腰截断。

第四路:第14集团军,下辖3个师,兵力5.5万人。另配属战车坦克165辆,大炮220门,飞机70架。该路兵力计划从摩尔曼斯克出发,向西攻击贝萨谋地区,然后沿公路南下500公里,直达波的尼亚湾海边的科米。

这个计划貌似天衣无缝,其实有大问题。

第一,芬兰国土内到处是沼泽、湖泊和密林,道路稀少,交通条件非常恶劣。因此不适合大型机械化摩托化部队行军,也不适合深远迂回包围等战略战术。因为交通险阻,环境恶劣,各路之间也很难互相配合。

第二,进攻计划看似突出了重点,其实重点的还不够,处处用兵,导致兵力分散。苏军的核心点在于夺取维堡,尽快和芬兰达成国土割让协议,所以在进攻曼纳海姆防线上,25万人是远远不够的。而中部和北部的进攻画蛇添足,没有起到作用,反而白白损失了兵力。

(苏芬战争中苏军尸体)

因此,芬兰军队根据苏军的进攻态势,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以下防守策略:

1、在曼纳海姆防线这一路,防御尽量前伸,加大防御纵深,节节抵抗,让苏军摸不清防线的重点核心。

2、拉多加湖北岸和芬兰中部这两路,芬军采取的是诱敌深入,断敌后路。

3、摩尔曼斯克这一路,芬军采取不管不顾态度,只是让游击队进行骚扰。

而在战术上,芬军白天利用现有防御阵地反复争夺和反击,夜晚在苏军侧后方派出小股部队进行伏击和骚扰,重点打击苏军的补给线和仓储。

(困在路上遭到芬军伏击的苏联坦克车队)

很快,芬军的战略战术奏效了。

在曼纳海姆防线这一路,由于芬军防线尽量前伸,导致苏军主力部队展开过早,在攻了两个月之后,发现攻击线还没有触及到芬军防线核心地段,而此时苏军已经攻击乏力,明显缺乏继续攻下去的势头。

拉多加湖北岸和芬兰中部这两路,在芬军诱敌深入之下,苏军主力和后勤部队出现了脱节。这时芬军派出众多以班排为单位的小分队,划着滑雪板、雪橇深入敌后,重点攻击苏军的粮弹仓储地点,对苏军的辎重部队进行不间断的伏击。很快,深入芬军的苏军部队陷入了缺粮少弹的境地,不得不停止进攻,龟缩防守。芬军抓住时机,在拉多加湖北岸和芬兰中部,各包围了苏军两个师,随后予以歼灭。剩余苏军部队马上退回防守,不敢再进攻。

北路苏军在夺取贝萨谋地区后,见其余各路苏军进展缓慢甚至是溃败,于是不敢孤军深入,构筑防线进入防守状态。

到此,苏芬战争第一阶段就结束了。芬军因为计划应对得当,加上环境和天气的帮助(1939冬天是20世纪芬兰最冷的三个冬天之一),有效的挫败了苏军的进攻,给敌方造成了重大损失。苏芬战争中苏军37万人的伤亡,主要是在这一阶段造成的。

(芬军机动灵活的雪橇小分队)

而苏军方面,因为大清洗造成中下级军官人才匮乏,各级军官均缺乏实战经验,在每一次战斗中处处落了下风。加上进攻部队大多从南方地区调来,对芬兰的严寒气候极为不适应,造成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而苏军引以为傲的坦克和摩托化部队,在芬兰恶劣的地形环境上根本无法施展,沼泽和湖泊限制了苏军坦克的迂回包抄能力,而道路两侧的密林给芬军提供了良好的伏击场所,所造成的结果就是经常看到苏军长长的一路坦克机械化部队,被堵在道路上,被躲在密林中的芬军大开杀戒,成了活靶子。在这种严寒条件和恶劣地形下作战,后勤显得极为关键。苏军由于进攻分为好几路,极大的浪费了后勤资源,导致在重点进攻路线曼纳海姆防线上缺乏持续攻击的能力,是导致第一阶段进攻失败的最大因素。

后来,在第二阶段,苏军总结经验教训,集中兵力只攻击曼纳海姆防线一路,最终攻破防线,夺取了维堡,迫使芬兰不得不割让十分之一的领土,从而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是后话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使用!【若侵害到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箱:i77i88@88.com】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