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和五粮液,今年双双破千亿,在白酒市场意味着什么
近日五粮液集团和茅台集团先后宣布集团跨入千亿营收俱乐部,而茅台集团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也向五粮液集团发去了祝贺,首先注意,这里面说的是集团的收入,并非是上市公司的营收突破千亿了。
1、是集团营收突破千亿而非是上市公司的营收突破千亿
这是突破千亿营收的是集团公司,而非是上市主体公司,比如贵州茅台2019年前三个季度的营收是635亿元,同比增长15%,如果全年是这个增速,那么2019年的营收总额大概是900亿元左右,而贵州茅台的大股东是茅台集团公司,持有上市公司62%的股份。
茅台集团当前的业务是十分庞大的,直接持有52家企业的股份,其中有三家是A股上市公司,贵州茅台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家,持有证券公司华创安阳(前身是宝硕股份)5.16%的股份,持有A股上市公司贵州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公司11.56%的股份。
茅台集团旗下还有大数据业务、酒店业务、装饰业务、商业银行业务、营销公司、融资租赁、保险、机场业务等等,习酒也是茅台集团旗下的公司,所以茅台集团的业务是十分广泛的,贵州茅台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业务。
五粮液也是一样的,上市公司五粮液2019年前三季度的营收是371亿元,同比增长26.8%,全年都是这个增速,那么全年有望达到500亿元的销售额。五粮液集团是上市公司五粮液集团的第二大股东,持有将近20%。
五粮液集团持股48家企业,其中三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的上市公司五粮液是大头,其次是宜宾纸业和华西证券,五粮液集团持股的公司有投资公司、基金公司、航空公司、环保公司、制药公司、商业银行、旅游公司等等。
2、白酒市场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
进入2014年以来整个白酒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幅度就是个位数,只有在2016年再次回到了两位数的增幅,2017年甚至是负增长的,2018年也才3.9%的增速,但是龙头白酒企业贵州茅台、五粮液却是大幅增长,2018年贵州茅台的营收增幅是26%,五粮液2018年的营收增速是32.6%,而2019年前三季度贵州茅台的营收增速是15%,而五粮液前三季度的营收增速是27%,都是远远快于行业的增速。这个就足以说明头部效应会越来越明显,行业集中度上升。
而在高端白酒市场,茅台占据了63.5%的市场,五粮液占据了25.9%的市场,国窖1573占据了5.6%的市场(这是泸州老窖的品牌,泸州老窖是白酒行业的第四名),剩余的品牌才占据5%的市场份额。
白酒行业的增速在放缓,已经进入个位数多年了,在2016年达到了顶峰之后,目前还是下滑的,但是头部企业的营收却依然是大幅增长的,他们占有的是中小品牌 的市场份额,对于中小品牌而言未来会越来越难过,如果不能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和客户定位有新的突破加强粘性,日子肯定是越来越难过的。
茅台和五粮液已超出酒的消费功能,很多时候成为收藏功能。根据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原理,茅台和五粮液酒年产量增幅有限,而越来越多的收藏,导致供求关系失衡,必然导致价格上涨,超过千亿销售额也就不足为奇。
今年茅台和五粮液开始发力,依靠传统的口碑和资本的运作,终于走上巅峰,到了现在,已经占据了白酒的顶端,并带有一定的奢侈性,也满足了很多人的高端需求,这不是靠运气,而是依靠几十年上百年的积累和当前的市场发展阶段才做到的,这样的优势地位,除非突发一些大的利空,不然还会保持很长时间。
在茅台五粮液如日中天的时候,其它中小酒厂要做的,当然是避开锋头,这时候非要去争夺高端市场,那就是给自己找麻烦了,先好自己的产品,别被淘汰出局,再等待机会来临。
要做出有自己特色的产品,比如在中低端市场的江小白,就做出了自己的特点,口碑也不错,类似的机会还有很多。
白酒市场超万亿的市场,去掉两个千亿,机会依然大量存在,无论是价格区间,还是口味特点,即便是销售区域,都有很多可以做出成绩的空白处,找到自己品牌的立足点才是最重要的。
首先:恭喜茅台和五粮液双双破千亿,作为白酒市场的一个从业者,我认为这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水平的提升,没有龙头企业的强大,就没有整体行业的繁荣!白酒作为中国独特的酒类消费品,应该向国外的白兰地、XO、威士忌一样,做成世界级品牌和奢侈品,当然,奢侈品的出现是和当地经济发展力相符合的!
其次:意味着进一步带动白酒市场走向规范,品牌影响力,凝聚力,穿透力,进一步增强。也希望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自己规范的质量标准和品牌力,带动整个白酒市场行业对生产标准,品质要求得到一个较大的提升。
第三是,竞争进一步加剧,行业聚集度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部分要被淘汰或是兼并!一线品牌通过市场渠道的下沉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进一步挤压中小企业市场的生存能力和市场销售份额,使中小企业市场经营的销售费用进一步提升,甚至力不从心,导致市场节节败退,甚至破产!
第四是,对整个行业的规范化,起到交大提升。对一些脏乱、差打擦边球、经营水平不高、质量水平不高、造假企业或作坊加速淘汰!通过龙头企业较大的市场费用投入,加大对消费者白酒知识的培训和传播,使更多的消费者知道了白酒酿造的基本知识和质量标准,使消费者以后不再对一些质量差的酒产生依赖。
第五、在新一轮的市场转型升级中,为一部分小而美,小而精,有特色、有独特风味、只作高质量产品的企业留下了较大市场空间!比如一些拥有自己技术,拥有自己标准,拥有自己特色风味的地方酒庄!
意味着白酒的品牌集中度在提高。
酿酒行业营业收入2004年以来保持较高的增长,直至2011年见顶(YOY33.18%),2014-2015年筑底(YOY5.85%~5.34%),2016年开始复苏(YOY6.27%)。
白酒企业的强力复苏,极大带动了整体酿酒行业的复苏,而且利润的增速快于收入增速,白酒企业实现了盈利能力的回升。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2017-2018年收入总量下滑至9239.57亿、8122亿,但统计局的同比指标为上升,分别增长10.45%、10.2%,主要是由于统计的数据仅限于当年的规模以上企业,那么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在退出,产能在出清,头部酒企的集中度大幅提升。
仔细拆分来看,2018年白酒销售收入5363.83亿元,占比66.04%;
2017-2018年白酒行业市场规模总量下滑,规模以上企业统计口径下却同比增长,预示着头部企业集中度的大幅提升,中小企业退出。
2017-2018年CR4持续突破历史新高,分别达到21.5%、28.79%,其中高端酒收入占比九成的贵州茅台份额提升最为明显,2017-2018市占率分别为10.8%、14.39%。
白酒销量、产量的2017-2018年总量均出现急速下滑,但是收入、利润迎来复苏,主要是由于高档白酒的提价,高端、次高端白酒的复苏。
高端酒对于产、销的贡献不如中低端,且需求旺盛的高端酒出现短期的产能不足,进一步压低产、销量,如贵州茅台设计产能利用率连续两年2016-2017超过100%。
按照商务部数据,2018Q4高档白酒的价格已经回收至1043元,从最底部反弹超过33.7%,对白酒行业复苏起到决定性作用;
与之对立的是中低档白酒呈现窄幅震荡的格局,区间在140-160元,且没有明显趋势。
五粮液近十年无论从股价还是市场价全面被茅台反超的原因有哪些
个人觉得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个就是五粮液没有茅台那么小气,把酱香当做全国唯一的标准。而四川那么多好酒,那么多大品牌,人家并没有刻意的去宣传说浓香型只有四川才有好酒,其他地方出的都是赶不上的垃圾酒。
关于这点,我想说的是任何一种酒都是各地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和环境、气候等特有的产物,说不上谁好钱歹,也没有一个标杆。只要是按照工艺要求操作的,都可以说是好酒。就跟各地的菜品有各自特色一样,属于地区差异共同构筑的饮食文化。
再一个就是五粮液自身的原因了。
经常开车听央广新闻的可能都有这样的发现,就是每天都在循环播放的五粮液集团的广告,表面听起来限时**,又是五粮液集团的优质好酒,还包装精美,扫码价又是好几百一瓶。只要在节目中打进电话,就可以享受买一箱送两箱的优惠。折合下来,每瓶才几十块钱。
稍微有点常识有点脑子的,应该都会明白,能卖几百块钱一瓶的五粮液优级好酒,怎么可能会几十块钱一瓶卖给你呢?
这会造成什么后果?答案就是把品牌拉低,让消费者迷茫不知所措。觉得大家都能喝的起的,部分大人物就不愿意去喝了。而离开领导的推崇,资本运作家们肯定要追随领导喜好的。
就我个人而言,面前摆上五粮液茅台和1573,我肯定会选择五粮液或者泸州。并不是我多牛,而是喝不惯茅台的那种味道。虽然他们宣传的也只有茅台才是酱香的标杆,但如郎酒等其他酱酒,一点都不会比茅台差。前提是必须按照工艺要求生产。
喝酒嘛,大部分老百姓还是不能像领导或者大款那样喝天价酒,所以二锅头老村长的量远大于茅台五粮液。只不过人家一瓶茅台能买半车二锅头,单价没办法相比呀!
五粮液被茅台全方面超越,原因我认为有这些:
1、品牌价值打造:
“国酒”茅台酒,重视品牌价值,多年一直都挂着“国酒”“1915年巴拿马金奖”这两个头衔,还借用伟人、名人、重大历史事件等,提升品牌价值,使人觉得茅台就是国酒,价格高也值得,涨价大家也能接受。
五粮液广告宣传是:世界名酒,大国浓香!品牌宣传明显不上档次,这点宣传相比起国酒茅台差得太远。
2、定位失误:
五粮液,杂牌酒太多,子公司酒太多,系列酒太多,生产管理问题频出,其中低端白酒充斥市场,品类也多,严重影响高端白酒的品牌价值。五粮陈、五粮源、福喜迎门、新概念……毫无核心定位!
茅台,坚持1+3战略,即1个世界级茅台,加3个重点系列酒(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以及赖茅),越来越多高端,成为消费者心目中唯一的顶级品牌。
3、资本运作:
茅台产量有限,具有收藏价值,大量茅台酒被囤起来,因此造成了市面上的茅台酒一瓶难求,大大抬高了市场价。无形中,茅台不单单是消费品,更多了一个金融属性!
五粮液由于没有核心价值定位,价格也不便宜了,既不能作为口粮酒,也不能作为收藏品,就算价格涨上天了,对普通老百姓的影响也不大!
归根结底,同样的高价格,茅台既有钱又有面子,五粮液就有点小家子气!
不是近10年,茅台和五粮液之间的比较,应该追述到20年前。
2020年4月27日收盘后,五粮液披露了《2019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五粮液2019净利润为174亿,相当于茅台的42.2%,净利润率为34.7%。茅台如今对五粮液无疑已形成了碾压之势,营收差不多是五粮液的两倍。对此,我们只能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形容。因为20年前中国白酒市场的格局,并非如此。
80年代初的白酒江湖里,各类酒的品牌至少上千个,竞争大,零售市场赚不到钱,偏偏又恰逢银根紧缩、粮食减产。贷款贷不到,生产要停滞,销量还狂跌,于是许多小酒厂纷纷破产。
五粮液凭借“命中贵人”工商银行的贷款,逆势上扬,大家都降价降成本的时候,而五粮液反其道而行之,把价格涨上去了,向全国人民宣告:我家的酒原料没问题,甚至比以前的更好,放心喝!从此五粮液一路狂飙,哪怕97金融风暴也没停止涨价的脚步,把汾酒、茅台抛在后面。
1999年,五粮液被摆上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的宴会桌。这是继1988年之后,白酒再一次上了国宴。五粮液的声名在那一夜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白酒老大”,长期雄踞“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2001年8月,贵州茅台上市。那时贵州茅台首周的市值,还仅为92.53亿,不及五粮液的193.64亿市值的一半。
为什么这么牛的五粮液,到今天会全面落后于茅台呢?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原因:
一、代工害死人。代工本来不是坏事,很多大品牌都在做,但五粮液的代工做得很不好。五粮液有五粮春、五粮醇、金六福、浏阳河等数不清的子品牌,最多的时候上千个。依托“五粮液”的金字招牌,五粮液的多元化业务一开始顺风顺水。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让五粮液站稳江山的多品牌战略,很快也成为它的负担。无数叫不上名字的子品牌,正严重稀释五粮液主品牌的固有口碑。从而让五粮液逐渐丢掉高端酒市场。
茅台却一直坚持高端,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机会。2005年,三公消费成为支撑白酒市场的主力军,这让此前声誉一直较好的茅台,受到了大量追捧。茅台的售价也一路走高,零售价从280元左右飙升至2000元,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就在2005年这年,茅台的净利润反超五粮液。
二、判断错误,错失良机。2008年,茅台终端零售价反超五粮液,利润反超五粮液,但在总收入上,五粮液依然保持着领先的位置。可以说中国白酒老大的位置,还没有确定最终归属。2013年,限制三公消费的“八项规定”出现,酒行业大受影响。茅台市值蒸发35%,53度飞天茅台2000元的零售价狂泄到800元。
茅台在“八项规定”出来后,曾试图坚持“不降价”,以保持自己的奢侈品定位。不料,茅台因此收到监管部门一张2.47亿元的反垄断大罚单。受此影响,茅台直接跌停,遭遇了创办以来的至暗时刻。茅台被迫调整战略,将视线锁定在了我国的中产阶级,由原的“官酒”变成“民酒”。
这本来是五粮液的一个绝好机会,但五粮液依然幻想着自己旗下的子品牌能带领自己起死回生,没有像茅台一样紧紧围绕着主品牌发展。但是因为“国八条”五粮液也不得不降价,导致五粮液主品牌和子品牌相互竞争市场份额。
三、宣传定位上的问题。茅台能如此深入人心,跟它一直宣传的“国酒”概念有很大关系。一直以来,茅台都在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国酒地位”。
这个概念有一点意思,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茅台是国酒,其实在国家从未对国酒的归属给过答案。茅台却一直持之以恒的,尝试为“国酒茅台”注册商标。2012年7月,茅台申请的“国酒茅台”商标通过了商标局初步审查,引起白酒行业的一片骚动,遭到了五粮液以及其他酒厂的一致反对。
最终,茅台注册国酒这件事不了了之,但是它的战略是成功的,直到2019年6月12日茅台集团才表示,“国酒茅台”商标将于6月30日前停用。这时停不停用已经不重要了,十几年中,“国酒茅台”的宣传,为茅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力与收入。
反观五粮液却因为尹孝功事件等负面新闻,陷入失利状态,口杯一路下滑。
四、跟自身属性有关。浓香酒陈化效果一般,导致收藏的人大多选择酱香型,因此五粮液资本热度和收藏热度跟茅台相差太多,资本化程度比不上茅台。茅台带金融属性,年份增值,引起大量资金入市,茅台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白酒,是金融品,五粮液目前没有这个属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