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文艺作品的本质是引起情感波动,那么从读者获得的角度来说,它们是怎么被分出高低的呢?
文艺作品门类繁多:曲艺,相声,戏曲,传记,小说,诗谣歌赋,杂技,说书等都属文化艺术范筹。
文艺品作用于人们的精神,或消遣,或追求,或学习模仿。"利用小说反党,是一个发明"的论断,说明文艺作品含有较强的政治性质和精神情绪干染鼓动激励作用。
我们熟知的四大名著,还有《金瓶梅》《三言》《两拍》《西厢记》等古典小说多存精华与糟粕。其正负作用力取决于受用者。就象一瓶茅台酒,在君子的嘴里其味芬芳优雅。在酒鬼的肚里会大闹"天宫″,使人丑态百出。文艺作品何尝不似美酒。
我认为虽然文艺作品的本质都是引起情感波动,但是从读者获得的角度来讲,这种情感活动是不太一样的。甚至有一些引不起人的情感不同或者引不起你的,但是可以引起他人的情感波动,跟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有关,也跟一个人的阅读层次有关。
1
每一个人的阅读历程不一样
每一个人从小到大,有些人每天都在读书,有些人一年没有读上几回,有些人从来没有过,这种对于阅读的不同理解,其实恰恰就是文艺作品能够带给你多少**的问题,如果一个在厂里住宅,读了很多年的城市,文学的人去直接的进入乡土文学的圈子,就无法去真正的理解那些感动和那些很细致的内容,这些都是非同样情境状态下的人无法理解的状态。因此每一个人读过的书不同的名词,也使得每一个人所对于文艺作品的理解和感动也不相同。
2
每一个人对生命理解不一样
我用作品所能带给人的感动大部分是悲剧或者在悲剧之后的喜剧等等,内容上的出现。对如果他对同一件事的,理解不一样,那就意味着她无法去被情节和内容是打动,没有共鸣,就没有情感波动,这种情况波动的情况下,就怎么谈这本书和那本书之间的比对呢,没有更为公正的裁判每一个人都只是从自己的生活当中寻求情感上的理解和共鸣。
3
每一个人所处的文化背景不一样
每一个人的文化背景都具有着极为相当大的悬殊状态,一个在英语的语境当中,生活的人无法直接的去理解在汉语语境之下的《红楼梦》,《水浒传》等著作,也更无法理解像《论语》等,更为深入的著作,同样的,我国的人们也在理解西方的传统和习俗的时候会出现极大的差别。虽然人类的情感都有共性,但是人类传统文化之间是没有太大的共性的,而在这种状态下,如果硬要说情感触动,那就意味着这种情感注重只对自己的文化环境有效,而对其他文化环境来说是无效的。
4
总结
我认为,虽然文艺作品的本质是引起情感波动,但是每一个读者对于阅读历程,生命理解和文艺背景方面都不一样,因此这种高低是不太标准的,并且是无法分出高低的。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文艺创作也离不开改革创新,创新就是革命,打烂一个旧世界,创立一个新世界。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源于欧洲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源于文艺复兴运动,本质是发生的一场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并不是古代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标志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
苏联十月革命前,正是俄国涌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托尔斯泰等一大批思想和文化巨匠,开始用自己的头脑来观察和思考外部世界,并且可以毫不隐瞒地用自己的语言向整个世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可以参考一下记录片《大国崛起》俄国部份。
正是由于这些思想和文化巨匠,他们都有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应该走一个共同富裕的道路,大家一块来走那种,互相一块协作,一块生活,这么一条道路。并把这一思想用文艺方式表达出来,影响和鼓舞了当时的俄国人民,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文艺作品的本质引起的不是人的情绪波动,是人的思想波动,世界观的波动。在本质上认识不清文艺作品的功能和作用,就无法分出读者获得的高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