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首诗会让你想到过新年?
鞭炮声声庆新年
喜悦对联贴满院
天崖海角盼新春
一年一度大团圆。
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对春节
的描写我很喜欢:
"元日":
炮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元日》让我想到过新年,因为诗里面包含了三个美好的愿望,两个过年的习俗,一个团圆的欢聚场景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意:
在阵阵热烈的爆竹声中,又过去了一年;和暖的春风送来了新的一年,人们欢畅地喝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在千家万户,他们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
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让我想到过新年,因为诗里面包含了一个团圆的欢聚场景,两个过年的习俗,三个美好的愿望,简直就是过新年的全部意义。
- 两个过年习俗:爆竹和桃符
这两个民俗都历史悠久,爆竹源自远古时期,先民风餐露宿,晚上生火取暖,以竹节投火中发出的声响吓跑野兽,后经演变,成为今日的爆竹。据《荆楚岁时记》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野鬼”;《通俗编排优》说“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及至北宋,出现了用纸筒和麻茎包裹火药做成的成串的“编炮”,后来逐渐演变成“鞭炮”,并一直延续至今。如今的鞭炮已不再是驱瘟辟邪的作用,而是用来增加节日喜庆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人们期盼吉利平安的愿望!(这是一个愿望)。
桃符,周代时悬挂于门旁的两块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中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上书“神荼”、“郁垒”,这两位神的名字出自《皇帝书》,“百鬼所畏”。到了五代,吉利的联语代替了神名;宋太祖时蜀君主孟昶挥毫写下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副春联。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为庆贺开国建业,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家必须贴春联,并亲自微服私访检查;再后来“题桃符”就从官庭豪门推广到寻常百姓家 ,逐步发展为代代延续、喜闻乐见的新年迎春习俗,书写着人们辞旧迎新、祈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这是第二个愿望)
- 一个团圆的欢聚场景:入屠苏。
屠苏酒,相传为华佗创制,中药入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痢之功效。而且,这屠苏酒的喝法和别的酒不同,别的酒是先敬长辈,这个酒却要小辈先喝。《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次第从小起”。宋苏辙《除日》“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馀”,说的也是这个事。因为小孩子过年长一岁,大家先要祝贺他;老人过年少一年,拖后点 ,祝他长寿。(这是第三个愿望)
总结:
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不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充分地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还包含了一个感人场景,两个民间习俗,三个美好愿望:过新年,就是和家人一起,团团圆圆,快快乐乐!就是传承历史展望明天!就是祝老人家健康长寿,小孩子茁壮成长!
就是祝福春风早来,万物更新!所以我觉得这首诗能让我想到过新年。你觉得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宋代王石安的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即将欢度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春节。
说到春节,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年春节放鞭炮的情景。或许是因为春节能放鞭炮,我才认为它是我最喜爱的节日。听爸爸妈妈说,那年春节我吵着闹着要看烟火,他们抱着我到文化宫观看,我记得当时人山人海,“蹦,啪!蹦,啪!蹦,啪!”的声音更是连续不断,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烟花飞上天空,有的像盛开的桃花,有的像直插云霄的宝剑,还有的像五彩缤纷的大伞。
这首诗中写的是除夕夜燃放爆竹的过程,如果用来描绘现代人迎新春时的喧闹景象和内心祈祷,也无不可。
王安石元代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家万户曈曈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时代,新气象,新思想,新境界,新征程,新愿景,奔小康。
每当热热闹过大年,欢欢喜喜闹元宵,千家万户都要贴最好的精典诗句对联,燃放鞭炮,除旧岁,迎新春,是对美好生活愿望和期盼。
王安石是元代的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又是一位德高望众的诗人,他的诗对联影响了一千多年的传统文化文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