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白酒故事 茅台白酒故事背景

知酒号

珍酒的起源与历史?

珍酒最早叫异地茅台,其实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在1958年,茅台年产量只有500吨左右,根本满足不了招待需求,于是同年教员在西南考察时提出了“万吨茅台”的设想,但碍于当时的粮食产量低(酿酒需要消耗粮食),这个提议只好作罢。直到1975年,“万吨茅台”这一概念被提起,要在茅台地区尽可能扩大生产的同时,进行易地试验,于是“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工程”正式立项,为的是让老百姓能喝到优质的酱香酒。

以原茅台厂长郑光先为首的28位茅台精英,将窖石、窖泥、原料、设备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距离茅台镇仅100多公里的遵义市北郊,确保气候条件和微生物菌群与茅台镇相似,随后开启了长达十年的研发。

1985年10月在由当时白酒界泰斗周恒刚、 季克良等领衔的国家最高级别业内鉴定会上,易地茅台试制酒获得了93.2的高分,在场的专家给出了“具有茅台酒风格”,“质量接近市售茅台酒水平”的评语,也正式宣告了“易地茅台”的成功。

珍酒,是“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的产物。

茅台白酒故事 茅台白酒故事背景

  我们要说清楚珍酒的传奇经历,首先要从茅台开始,从茅台酒开始。

  茅台镇地区酿酒的传统,史有明文的就可以追溯超过千年,而后世称为“茅台酒”的近现代茅台酿酒传统,则可以追溯超过100年。

  最初的茅台酒,实际上是一个“群体品牌”,是以地域归属为产品名称的典型,这种情况其实在资讯不发达的旧时代,非常容易理解,就像王麻子剪刀、遵义辣椒、习水豆腐皮、赤水腊猪脚一样,是那时候“优秀产品力”自然形成的商标。

  珍酒,就诞生于这样一个酿酒文明深厚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

珍酒历史故事?

珍酒是贵州珍酒酿酒有限公司旗下产品,主要采用高粱、小麦为原料,采用传统大曲酱香白酒酿造工艺和流程,用陶坛长期贮存珍藏基酒。1989年获评国家质量奖优质奖(银奖)而正式踏入中国名酒行列。

贵州珍酒诞生于1958年伟人“把茅台酒搞到一万吨”,让更多人喝到像茅台一样的酱香好酒的美好夙愿,起源于1975年“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项目。

经9个周期、63轮次、3000多次分析试验,1985年,“易地茅台酒”在当时全国白酒界泰斗周恒刚、季克良等主持的国家最高级别的业内鉴定会上通过鉴定:“该酒色清、透明、微黄,酱香突出,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香味及微量元素成分与茅台酒相同,具有茅台酒基本风格”后因“酒中珍品”的题词,而定名珍酒。

酱香型和豉香型白酒故事?

豉香型白酒是以大米为原料,采用的是半固态发酵的方式,所以它的馏酒的度数是在30度左右的低度白酒,由于馏酒的度数不高,导致酒体不是很清澈,具有很强的辛辣**感,不方便直接去饮用。沉淀个十天左右就要上肥猪肉,首先它必须新鲜的猪肩背部肥肉,经过沸水去煮熟,然后在高度酒中泡四到五个月,再到低度酒中去泡两个月。这时候把经过陈化处理的猪肉放到酒中浸泡,最终就形成了独特的豉香。以上其实就是豉香型白酒的传统酿制工艺,这种工艺酿出的酒酒体清亮、冰清玉洁、醇和甘滑、余味爽净,就一股肉质香而无其他的邪杂味,酒味柔和但不辛辣。该工艺已经入选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便是豉香型白酒的由来。

酱香型白酒为什么叫酱香型白酒,直到后来我听前辈们说起李兴发。我才知道酱香型白酒这个香型是怎么来的。在1964年以前是没有酱香型这个说法的。那时候根本没有酱香型白酒这个概念。那时的酒都统称为白酒。茅台酱香酒因在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时曾用它疗伤有红色的血统,并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用茅台酱香酒宴请四海宾客,被广大民众称之为:“国酒”,1958年时毛主席要求酱香酒生产一万吨。但是,茅台酱香酒本身工艺复杂,生产全凭酒师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感觉,而每个酒师的经验和感觉都不一样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茅台酒酒不能实现量产。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使用!【若侵害到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箱:i77i88@88.com】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