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的生死之谜到底是怎样的
朱允炆,明洪武十年出生于应天府,是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因朱标英年早逝,所以在朱元璋去世后,继承了皇位,成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大大缓和了朱元璋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史称“建文新政”。
(建文帝朱允炆)
在这些新政取得一定效果后,朱允炆便于1399年推行另一项举措——削藩。不料这个举动激起了燕王朱棣的强烈发对。于是,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
这场争斗一直持续了四年,于1402年朱棣成功登基,成为永乐皇帝后结束。
可当朱棣率燕军攻入南京城时,朱允炆却离奇消失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朱允炆究竟去了哪里?到底是生是死?
史书上至今没有定论,只是有以下几种传说。
一种说法是,朱允炆出家为僧了。
传说朱元璋在位时,曾经留下过一个铁箱子,且反复叮嘱,不到九死一生的紧急关头,不得开启。后来,这个箱子一直由朱允炆的贴身太监保管。
当朱棣的军队攻入南京城时,朱允炆自知在劫难逃,欲拔刀自刎。
情急之中,身边的太监突然想起朱元璋遗留的箱子,急忙命人找来。打开一看,里面除了少许银锭以外,还有数套僧服以及剃度用物。
于是,万念俱灰的朱允炆,当即让太监为自己剃了发,换上僧侣衣服,从皇宫后门逃走,不知所踪。
关于这种说法,《明神宗实录》里记载有张居正的一段话:“国史不载此事,但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人无知道。”
(明成祖朱棣)
另一种说法是,朱允炆自焚而死了。
朱允炆在得知燕王朱棣的军队已攻入南京金川门时,便下令纵火焚烧皇宫。瞬间,大火弥漫了整个宫廷。
朱允炆对随从说:“大丈夫宁可站着生,不可跪着死。”随即投入熊熊大火之中,其妻子马皇后、长子朱文奎,也跟着自焚了。
《明太宗实录》对这件事是这样说的:“建文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明史》中也有关于朱允炆自焚的记载:“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还有一种说法是,朱允炆飘洋出海了。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不是为了外交需要,而是为了寻找朱允炆。
朱棣即位后,怀疑朱允炆没有自焚,派人多方打听朱允炆的下落,终无收获。后偶然得知,朱允炆已乘船出海,远度重洋了。于是,朱棣便命郑和率船队,以“杨大明威德”之名,出海寻找朱允炆。
郑和第一次远航是在1405年。当时明朝刚刚经历“靖难之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朱棣首要解决的是安抚民心,发展经济,而不是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劳师动众的数次下西洋,且回报甚微。
因此,郑和7次下西洋的目的受人质疑。
(郑和下西洋)
《殊域周咨录》曾载,郑和下西洋的全部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后来莫名其妙地遗失了。于是,有人猜测,《郑和出使水程》记载有关于朱允炆的消息,被朱棣藏起来了,并非遗失。
关于朱允炆的生死之谜,恐怕只能继续仰仗史学家,甚至是考古学者们了。
(参考资料:《明实录》《殊域周咨录》《明史》)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朱元璋嫡长子英年早逝的懿文太子朱标之子。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是他的四叔。
朱允炆与朱棣的关系很微妙,他们是叔侄,更是君臣,还是失败者与造反者关系。
朱允炆登基以后大力削藩,燕王朱棣不甘坐以待毙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靖难开始造反。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成为胜利者,建文帝朱允炆成为失败者不知所踪。
关于朱允炆的生死之谜是到了现在都解不开的谜团,都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说法,那么今天我们来推理一个最合理的结果。
关于朱允炆的下落最权威的说法分别是明史与明实录。
明史是这样记载的: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明史的记载比较客观也比较扯淡,因为搞不清楚朱允炆到底怎么样了,所以就记载了两种说法,朱允炆有可能被烧死也有可能偷偷逃跑了。
《明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这里说明一下朱棣原来庙号是太宗,嘉靖帝时期被改为成祖庙号。根据朱棣在位期间的实录来说,朱允炆应该被烧死了,朱棣以帝礼下葬的。
按帝王心术来说,朱棣毕竟是造反夺了侄子的帝位,所以不想背负杀侄的恶名。(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因此会刻意造成朱允炆出逃的假象,让人以为朱允炆还有可能活着来安慰天下。
可问题是朱棣如果真的营造这种假象,却可以通过史料记载看出还通过锦衣卫秘密寻找了二十多年,不可能为了营造假象如此买力的。而且有记载说以帝礼葬了朱允炆,那么却至今找不到朱允炆葬身之地,就是他的后世子孙崇祯帝想祭奠朱允炆都不知道在哪里。
朱棣登基后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类似于今天的人口普查,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调查了一遍。永乐五年起,又不断派心腹大臣和锦衣卫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范围涉及全国各地,一直持续到他驾崩。
朱棣在位期间的大手笔之一就是五征蒙古,在永乐二十二年他第五次亲征蒙古时,曾经有负责寻找朱允炆的锦衣卫前去汇报情况,具体如何不得而知,史书上记载也是语焉不详。
通过这些史料上记载的蛛丝马迹可以看出,朱允炆肯定还活着。只不过不知道隐藏在哪里,有可能出家隐居于某处深山老林而渡过了余生。
当然这个并非权威说法,因为现在各种说法太多了,却没有一个有可以盖棺定论的证据。所以只能按照当时史料推算出这个算是合理的答案了。
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建文四年,燕兵进京,双方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因尸体已无法辨认,所以建文帝是死是活谁也不敢确定,成为古代十大谜案之一。
此后历代都有不同的猜测,对他抱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都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了南京。尤其是近些年来,更是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史学家们也没有定论,所以只能是仅供参考。
说法一
此前,曾有南京电厂退休工程师让庆光,向史学界公布说:建文帝并没有被烧死,而是逃出了南京,改名为让銮,也未一心想着复仇,而是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定居在湖南湖北一带,他的家族谱上记载的清清楚楚。
老人还拿出了自己的族谱作为证据,他自己就是建文帝的第十五代孙。
说法二
被誉为黔中第一奇迹的红崖天书,不断有人在试图破译,有学者认为,该天书是一署名“凤凰”的皇帝所为,天书文字经解读为:“做官,必须明白民之痛苦,不要寻欢作乐,如酒贪色,不要为权力相互残杀,使民逃离家园,过着悲惨的生活。”
这位自称为"凤凰"的皇帝,很可能就是遁迹南荒的建文废帝。
还有破译成:燕反之心,迫朕(皇龙)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残酷杀害(段、殴、牢、杀子民),致尸横、死亡、白骨累累,罄竹难书。使大明日月无光,变成囚杀地狱。须降伏燕魔做阶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凤皇——允(火+文)(御制)
说法三
据郑敏娟《李闻举荐引建文帝隐跸宁远下灌考略》认为,建文帝逃出了京城,辗转到了李闻举的老家,湖南九嶷山的下灌村龙回寺。
证据源于《李氏族谱》中的有关记载:
“闻举公,洪武元年(1368年)生,为复曾祖被瑶贼所戕之仇,幼时随母去金陵见明太祖。太祖奇之,赐乡举仕进。建文间特赐进士,擢太庙斋郎。建文四年,职兼膳夫之任。 永乐篡立,致仕而归,并亨屯出险,成功解救建文帝。后在建文帝流亡政府立朝数年,永乐八年(1410年)卒。”
但没有说建文帝死后葬于何处。
说法四
据南京大学教授明史研究专家潘群考证,建文帝死前流落于宁德金邶寺,上金贝村古墓即为建文帝墓。依据有两点:
1、宁德支提寺的明代袈裟绣有九条龙,龙图在明朝只有皇帝敢用,这件袈裟应是曾做过和尚的元太祖朱元璋之物,建文帝出逃时匆忙披上这件袈裟假扮和尚逃走。
2、该墓的前面两边各有一条闭嘴龙,这是明代墓的标志。墓塔下有莲花座撑起,这跟和尚有关。墓的规格不是一般百姓甚至普通官员的。此外,墓的朝向为座正北朝正南,只有皇帝才能取这个方位。墓所在的村中有郑姓人氏,疑是跟建文帝一起逃出的大臣翰林待诏郑洽的后裔。
说法五
上海史学工作者徐作生,经过一年考证后认为,当年建文帝出亡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不久,转移到穹窿山皇驾庵,直到1423年病殁于此,葬在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说法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传闻,比如,很多人都怀疑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如果当年建文帝没有在火中丧生,他之后的经历应该还有机会被破解,怕只怕那几具烧焦了的残骸里面真的有他,那么,这个所谓的谜案就永远没有办法得到解答。
大家还知道哪些消息,欢迎补充,感谢阅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