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代人取名都是梓萱、梦涵之类的,不能像古人一样在《诗经》、《楚辞》、《论语》、《周易》里面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名字也是如此,解放初期,很多人取名建国,抗美援朝起名爱国,文革时期,又有卫东,文革新的名字产生,所以都有时代的烙印,前些年起名以两个字为主,同姓同名的太多了遭到质疑,三个字的名字陆续就多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名字会不断的变化。也许某一天,复古思潮泛滥,名字都会带有复古之嫌。
因为 有文凭确没文化。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没时间去阅读。所谓碎片化时间阅读都是自欺欺人。
现代人忙,没时间休息,所谓的休息就是刷刷手机打打游戏,熟不知,这些“休息”都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根本无法休息,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越休息越累,工作之外根本不想干任何事情,尤其是读书。
不读书,文就不能化人。
文化人,文化人,我理解为,你读过的书,经过你本人的加工最终变成你思想状态的一部分而呈现。
文不能化人,人就没文化。
自然由“落霞与孤雁齐飞”变成“**,6啊”。
如果说名字由“朱自清”变为“朱建军”是当时社会环境影响的话。
由“朱建军”变为“朱伟/超/红”就是某10年浩劫造成的文化匮乏。
由“朱伟”变为“朱紫(梓/子)轩(辰/昊/皓)凯威/俊凯/俊熙/恩俊”则是电视剧中毒的完美体现了。
自清到建军是社会因素。
建军到伟是没文化。
伟到子/梓/紫涵真的是假装自己有文化。
三百千到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这些书籍现在被称为古典文学其实并不太贴切,称为经典文学才正确,毕竟是经过千百年一代一代总结/增添/摒弃下来的。流传至今也算是取其精华了吧。
可是,三字经除了人之初这几句,会背的很少了吧。百家姓除了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卫蒋沈韩杨在下去就困难了吧。
没有积累哪有输出啊,起名是长辈对晚辈的期许,鞭策。
名字的同质化,体现了现代人精神文明的惨白。
哦,别张口就喷,国外也是如此,叫leo的绝对比叫tim的显得高级。Adelaide绝对比lucy更令人印象深刻。
“有文凭,没文化。”
“没文化,真可怕。”
谢邀。中国人从古到今取名是最有讲究的,一言以蔽之,“与时俱进”。所以现代人取名,不可能像古人那样“风雅颂”。关于取名,恰好前些日子看了一份资料,现今中国同名同姓最多的5个名字,第一个有29万人,可能你就在其中,这五个名字是“张伟、王伟、李伟、王芳、李秀英”,“张伟”冠军29万人。“李秀英”24.6万。研究表明,历史越往前移,就会发现取名字越讲究,汉朝时,父亲给孩子取名流行单字,直到明朝时,单字才逐渐冷落,明朝16帝中仅有明成祖朱棣是单名字。魏晋南北朝,人名尾巴好有个“之”字,如王羲之等等,宋朝出现“五行八字”配合取名。新中国成立后人名与历史联系,50年代叫“建国”、“国庆”的较普遍,60一70年代,取“援朝”、“红”、“兵”、“军”等见多,特别是文革时期,改名“反修”、“造反”、“文革”、“卫东”等也不少见,俗不可耐,令人窒息。改革开放以后,起名字虽涣然一新且“五花八门”,但诸如梓萱、梦涵、诗文之类的亦有赶时髦附庸风雅之嫌,更有甚者取四字名洋洋得意,晦涩难懂,特立独行,出尽风头,以博人眼球……。其实名字新颖奇特和人的本性和品质没有必然联系,人品平庸无内涵,取再高雅的名字未必就是高尚。应该说,时代发展进步,移风易俗取好名字追求个性化并不为错,应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望,但愿名符其实,人品如名,与时俱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