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朝日集团青岛啤酒股份的复星集团什么来头
复星国际(0656.HK)12月20日发布收购青岛啤酒股份H股股份公告,复星集团通过公司控股公司,联合两家公司以66.17亿港元,向朝日集团控股株式会社购入其持有的2.43亿股青岛啤酒股份H 股,占 H 股的37.11%,占青岛啤酒已发行所有股权的17.99%。即收购价平均每股27.23港元,较昨天收市价每股40港元折让约32%。
复星国际12月20日低价买入青岛啤酒股份后,青岛啤酒股份(0168.HK)21日股价下跌6.37%,收于37.45港元,总市值约543亿港元。
而复兴国际12月21日股价上涨8.62%,收盘价为17.64港元,总市值达到了1515亿港元。
复星集团是一家投资集团,通过投资其他公司获取收益。截至6月30日,在复星集团的投资公司中,有6家已经上市,1个国际上市项目也将在2017年完成。2017年中报显示,复星国际上半年营业收入371.53亿元,同比增长11.88%;净利润58.64亿元,同比增长33.57%。
复星集团拥有健康、快乐和富足三大业务板块,所谓的健康业务即复星集团的医药业务,医药板块包括了健康生态下的最核心资产复星医药及一系列旗下子公司; 医疗服务板块,除复星医药旗下25家医院外,还包括了涉及健康管理服务、和睦家以及养老服务的一整套医疗服务体系;健康产品板块包括了食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母婴这三个领域。
快乐板块,复星集团核心的投资公司是豫园商城,公司主要的业务是黄金珠宝、餐饮和商管物业。复星集团快乐板块包括酒店、水上乐园等休闲度假物业。
富足生态:包括复星集团的保险与金融、投资和蜂巢地产三个业务,也是为复星集团贡献收入最多的板块。
下图是复星国际投资的公司名单表:
对于这个问题,每日经济新闻编辑郑直认为:
复星是中国资本圈不容小视的一股力量,很奇怪他们在公众眼里知名度可能并不是很高,但是他们的实力可是非常强大。
1992年,四位复旦大学的毕业生-郭广昌、梁信军、汪群斌、和范伟共同创办了复星集团,传说中“复星”这个名字也隐含了“复旦之星”或者振兴复旦的意思,学霸的自信就是不同凡响啊。复星总部还在上海(黄浦江边一座很高的复兴大楼就是了),但2004年以后注册在香港,可以说复星集团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以来资本市场的一面旗帜。
复星的壮大发展过程中也一直有着国际视野,一度拥有不少海外资产,当然在今年的环境下,复星也抛售了一些海外资产,撤回国内。
1994年,复星医药成立,现在的复星医药市值规模已经突破千亿元大关。2002年,复星集团入股豫园商城,成为豫园商城的最大股东,在上海滩名噪一时。2007年,母公司复星国际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股票上市。
2013年4月24日,复星集团在外滩地王案中胜诉,外滩地王的股权将恢复至转让前,即浙江复星、上海证大、绿城及磐石投资分别直接或间接占有50%、35%、10%及5%的权益。原先转让给SOHO中国的50%股权无效。该地块将建造上海外滩国际金融服务中心项目。
2013年10月18日复星国际斥资7.25亿美元向摩根大通购入纽约市自由街28号(One Chase Manhattan Plaza),原称大通曼哈顿广场一号,是位于纽约市曼哈顿下城金融区的一栋银行摩天大楼该物业总面积约220万方呎,由一幢楼高六十层、五层地下建筑组成,附带一个2.5英亩广场,这也成为复星在海外的标志性地产。据协议,摩根大通作为重要租户之一,将继续承租该办公楼部分面积。伦敦金融城Lloyds Chambers也曾是复星的海外地标,直到今天卖掉出手。
盘点一下,复星持有的国内股权有分众传媒、大唐发电、山西焦煤集团、新浪、搜房、博纳影业、菜鸟网络、七喜等,海外持有的股权包括太阳剧团、托马斯库克、地中海俱乐部和多家奢侈品服装品牌。
今年5月,复星经历了“二把手深夜裸辞”事件,,CEO梁信军、执行董事丁国其辞职;汪群斌继任新CEO;陈启宇、徐晓亮任命为联席总裁。事后郭广昌、梁信军都给复星员工发信。
而在今年12月,复星一周之内出手青岛啤酒和哈罗单车,被认为是投资目标从海外转向国内的信号。
从738亿的饮料帝国到如今被业界看衰, 娃哈哈怎么了
我刚刚从杭州、苏州、无锡走了一圈回到成都。我6月25号下午到的杭州,6月30号下午离开的。
到杭州的主要目的,是向娃哈哈推荐我们公司努力10年研发成功的鲫鱼肉汤产业化生产成套工艺技术,以及采用这套技术可以开发出来的四大系列产品,它们分别针对康复养老,孕婴,礼品和治疗慢性病的食疗配方鲫鱼肉汤。
要知道千百年来,中国的医生能够放心大胆的向病人推荐的食物只有两种:白米粥、鲫鱼汤。明朝著名医家廖希雍在所著《神农本草经蔬》中说:鲫鱼调味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我们试制的样品通过国家认可的专业化验检测机构检测,营养成分超过任何一种进口配方奶粉,而且所有营养成分包括DHA、EPA、鱼油,21种氨基酸都是鲫鱼身上自带的,不需要任何的人为添加。鲫鱼肉汤的蛋白质是小分子结果,鱼的DNA排列跟人自己的DNA排列及其相似,几乎百分之百能够被人体吸收。至于鲫鱼汤还具备的利水除湿、催奶、清热解毒,益气健脾之功效更是配方干粉所无法企及的。
可是,我在杭州住了5天,想尽办法也进不了娃哈哈公司,不论是以发明专利技术持有人求见娃哈哈老板的名义,还是以食品技术发明人、食品安全高级管理师求见中国食品产业界的全国人大代表的名义。
宗庆后先生作为食品产业界的全国人大代表,不应该安排时间接待食品产业界内的成套工艺技术发明人吗?不应该接待食品安全高级管理师吗?如果每月一天甚至半天的接待时间都没有,那他怎么能够代表食品产业界的人呢?
时代在变,人类不断进步中,饮料也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生口味口感体验的变化,特别是外观,以求新求异,吸引顾客眼睛,以口感的的适众存新抓住顾客的味觉和胃才能永立潮头!若总是一层不变,不思新与变,便必将终成历史,被人们遗忘!
说起哇哈哈你会想到哪些饮料?火遍大街小巷的哇哈哈八宝粥、王力宏代言的矿泉水、代表童年记忆的AD钙奶……
1989年,宗庆后成立了哇哈哈营养食品厂,宗庆后任厂长。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跟上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步伐,宗庆后的哇哈哈食品厂快速的积累了上亿财富,并于1991年用8000万兼并了当时的杭州罐头食品厂。不久之后,哇哈哈食品集团公司成立, 庆后也从厂长变成了董事长后来,我们熟知的哇哈哈八宝粥罐头就出现了。娃哈哈成立至今,已经迎来了它的三十岁生日,可这三十岁生日过得并不踏实,它的业绩已经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那么曾经738亿的饮料帝国,如今却被业界看衰,其实从它的产品中就可以看的出来。
缺乏创新单品
对于快速消费的饮料市场来说,哇哈哈给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先前的爆款产品中,近些年并没推出创新的产品,而其他饮料品牌却在不断占据市场,因此业绩下滑是必然的事情。哇哈哈的代言人也没有换过,一直都是王力宏,这在饮料市场上是很少见的事情,毕竟当红的“小鲜肉”的效应是强大的。
产品设计一味跟风模仿其他爆品
另外在产品的设计上,娃哈哈的跟风模仿问题也非常严重。世面上有什么火爆的饮料产品,哇哈哈很大可能会推出同款,虽然这种模仿给哇哈哈带来了一时的成功,但一味的模仿是不可能行的通的。
哇哈哈成为一种经典,经典要想获得发展,必须创新,寻求突破。欢迎来评论区说说大家对哇哈哈的印象!
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盛极而衰,作为曾经的商业饮料大咖“孩哈哈”也不例外,现在市场上的孩哈哈几乎是无人问津,走向衰落也成为必然,不仅孩哈哈不能保持常青树的发展,其它饮料也避免不了这样一种魔咒,那就是盛极而衰。
从某力宝到孩哈哈,从孩哈哈到李老吉,从李老吉到寒红茶,从寒红茶到黑牛,这些饮料都曾经风光过一时,至于走向衰落的原因,几乎也都是大同小异。
首先就是内讧。很多行业都避免不了这个问题,有道是“创业艰难百战多”,同甘苦、共患难可以,但却不能共富贵,繁荣之时内部就开始了内耗,很多企业都是倒在了内部的内耗上,一旦大厦内部出现白蚁,那倒下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其次扩张。多数企业在发展壮大的时候,都避免不了去攻城掠地,大肆的收购和兼并不良资产,使原本一个健康的躯体慢慢地就感染上了疾病,一旦出现资金紧张的局面,那就是内外交困以至于穷途末路的开始。
再次就是贪婪。很多企业在辉煌的时候,并不能保证自己产品的质量,忘记了质量才是产品的根本,在贪婪之下竭泽而渔,总想一口吃个胖子,结果是水土不服,把客户当傻瓜的企业是很难有旺盛的生命力。
我觉得是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变了。
娃哈哈的产品记的最清楚的是娃哈哈AD钙奶、营养快线、纯净水。
先拿这个AD钙奶来说,它得主要针对人群是儿童。十年前,我侄子小时候喝这个一箱一箱地买。可是它不是奶,只是乳饮料。
现在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给孩子们喝就喝纯牛奶、酸奶或者奶粉。乳饮反正我是不给孩子们买,偶尔解解馋可以,但不多买。
再拿这个营养快线来说。营养成分还是不能和纯奶酸奶比,所以不是必需品。解渴它也不解渴,口感吧,没有可乐,雪碧喝起来**,价格倒是也不便宜,所以也不多买。
再说这个水吧,家里有净水机,出门给孩子们带水杯,一般也不买。
零售的水品牌多,一般渴了也就是随手拿一个。
有时候搞个活动,会一件件拿水,不知道为什么说起水总是想起农夫山泉。
以上是就我自己平时的购物习惯总结,真的是不怎么买娃哈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