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比宋诗更优秀吗?

知酒号

唐诗比宋诗更优秀吗?

民间百姓在叙述历史时曾有:先唐后宋,中间夹了一古栋(木头的一断)。就是说,从唐朝的大一统国家,到北宋赵匡胤黄袍加身,将中华民族又统一到一个国家,中间隔了长达三百多年的纷乱。

好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不但没有因战乱而割断,反而仍然在传承。到了北宋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取得大位以后,中华民族的文化又开启了一个发展鼎盛的黄金时期。

国之瑰宝“清明上河图”,将北宋京城汴梁的繁华热闹画得活灵活现,呈现在当代人们的面前。可见北宋时代的文化发展令人沉思,令人畅想、令人感动。

唐朝文化发展最具代表的文化表现形式就是唐诗,涌现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一大批著名的诗仙诗圣和诗人。

到了宋代,宋朝的律诗并不一定能超越唐代。但是宋词的出现可以说又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顶峰,还有宋代的散文也是不可低估的。

宋诗从王禹偁起向唐朝的诗人杜甫、白居易学习。至后经过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和黄庭坚被称为北宋四大家的继承和发展,使宋代的诗篇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然,宋诗与宋词相比还略输一畴,其影响力远远还达不到宋词的高度。

针对题主所关心的“唐诗比宋诗更优秀吗”这一问题,本博认为从宏观层面看,当然是唐诗更优秀。而从少数宋代文豪所作的诗歌而言,也不相上下。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宋代文人无论是赋诗、填词、写散文,绘画艺术,著述立说都涌现出一大批留芳万世的大家。象程朱理学的作者程氏兄弟和朱熹,都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2020/08/21)

也许是因为《唐诗三百首》流传得太广的原因,所以使得当今很多人认为“唐诗”是古代诗歌的巅峰,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唐诗三百首》是清代的蒙学读物,和《三字经》、《百家姓》是一个性质,因为通俗易懂,选诗合理,适合小孩子们理解,所以才流传开来。它的成书是在清代乾隆之后,在此之前的通用选本叫做《千家诗》,里面选录的诗歌作品唐诗、宋诗都有。

可见,即使在清代人的认知里,宋诗和唐诗相比,其地位也并不逊色。

“诗有三元”:开元,元和、元祐

陈衍曾经提出了著名的“三元说”,认为诗歌辉煌的时期有三个,恰巧所在时代的年号中都带有“元”字,故称“三元”。

上元“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这个时代里的诗人被人熟悉的就太多了,像李白、杜甫、王昌龄等等,可以说是群星璀璨。

下元“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唐朝中兴之际,涌现出了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等著名诗人。

下元“元祐”是宋哲宗赵熙的年号,这段时间里涌现的诗人同样被人熟知,“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可以说都在这个时代附近。

从这些名人的生活时期就能清楚,宋朝的诗坛并不寂寞,也是名家辈出,足以和唐朝分庭抗礼。

唐诗比宋诗更优秀吗?

而事实上,“宗唐”与“宗宋”一直是诗坛上的两大流派。

虽然总体上来说,“宗唐”的声量大一些,比如宋朝的“江西诗派”就是宗唐学杜的主要践行者,学杜甫学得也有几分神似,但学其他诗人就很难有成效了。在之后的朝代中,明朝前后七子是“宗唐”的坚定支持者,明末清初的格调说、神韵说其实本质都是“宗唐”的理论。

但是从实际来说,“宗宋”的成效更大一点,除了宋朝学唐朝有些神似之外,明清等时代学习唐人写作风格几乎就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甚至陷于“机械复古”的弊病中。反而学“江西诗派”的作诗方法倒是更为有效一些。

“宗宋”的支持者并不是在宋代之后才开始出现的,而是在宋朝就已经成为了主流,这也能看出来宋人对自己诗歌水平的自信。

方回曾经写过一本《瀛奎律髓》,是一部诗歌选集,选取唐人、宋人诗作加以评述。

虽然这本书和作者的名声一样,在后世的评价里都不高,其中对于诗歌的鉴赏也被很多人认为有失偏颇,但这部书的存在本身在当时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宗唐”者批评其为宋诗说好话,“宗宋”者批评其对于宋朝诗歌有所低估,可以说是两头不讨好,被称为是“箭垛式”的作品。

而从这一现象中也能看出,“宗唐”与“宗宋”之争是多么激烈。

所以说,认为“唐诗”比其他朝代的诗歌更为优秀的观点,其实才是较为肤浅的,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其他朝代的作品,对历朝学者的选择倾向也认识不清。

“宋诗”实际上是对“唐诗”未曾涉及之领域的补充

宋诗和唐诗比,无论是整体的诗坛环境还是内容倾向,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同,两者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双峰并峙。

唐代的各种流派往往是根据风格来划分的,像“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等等,这种划分是比较简单的,更多的是后人的归纳。

但是宋代就开始有意地对诗人整体的创作特性进行归类,宋诗的流派就变成了了“江西诗派”、“江湖派”、“四灵派”等等。

这种变化无疑是对诗歌以及诗人有了更深的研究之后才出现的,从这一意义上讲,是文学理论上的一大进步,也是诗歌鉴赏上的提高。

而从具体的诗歌作品来说,宋诗的风格和唐诗有极大的不同。

比如说同是写庐山的作品:

  • 李白就用了一种发散型的思维,写“疑是银河落九天”;
  • 苏轼却用了一种内敛型的思维,写“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种思维方式没有优劣之分,但却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唐人的开放和宋人的理趣,在各自的诗坛时代里交相辉映。

虽然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的,像江西诗派就是学杜甫的作诗方法,但其出现的结果却是对诗歌这一艺术的补充,两者共同撑起了整个诗坛。

而在之后的时代里,在格律诗等体裁中,再也没有出现如宋诗这样另辟蹊径的现象,几乎都走入了“模拟”的隘口中。

从这一历史事实来看,“宋诗”能达到和“唐诗”比肩的高度,并不逊色于前人。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使用!【若侵害到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箱:i77i88@88.com】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