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见英女王时3次违反礼仪,不懂规矩还是故意冒犯
谢谢邀请。
据报道说,特朗普会见英国女王有三次“失礼行为”,它们是1.特朗普迟到。2.见女王没有鞠躬。3.导致女王绕行。我想,对于此次事件的看法——凡是说有“侮辱”女王者,其自身就是“努财”心理。进入了21世纪,最起码脊梁还没有挺起来!
第一,迟到。特朗普不应该迟到。但是不能成为谴责特朗普的理由。1.假如特朗普身体不适,刚好要拉肚子。假如是沟通不顺畅,时间记错了等等,毕竟特朗普也是古稀之年,健忘,身体衰老是正常的事情。2.英国的工作人员明明知道女王高龄,为什么不在现场安放遮阳器具,歇息器具,以作临时之用?3.如果说,女王年事已高,不能胜任国事会见,那她为什么还要赖在位置上,不退让给年轻的继承人?4.普京常常迟到,并没有见到那些人“怨声载道”?
第二,没有鞠躬。女王是英国的“王”,是英联邦的“王”,其地位也就是别的国家之“总统”。按照国家不分大小、贫穷一律平等的原则,大家都是对等的身份,美国不属英联邦国家。区别就是一个叫国王,一个叫总统。更别说特朗普还是世界的老大,英国事事唯马首是瞻,礼下于人的应该是“女王”而非特朗普,故此让特朗普或其夫人鞠躬,是不妥当,是错误的。当年,奥巴马对日本**鞠躬就惹来国内众多的谩骂和不满。由此也让我记起,曾有报道,清朝时期,英国使团见到清代皇帝不愿行“跪拜”之礼,差点惹起外交**。一个小小的下属见到清朝的皇帝尚且要守住自己国家的尊严和体面,那一国之尊的特朗普,既不是来求人,也不是来认亲,何来的“此国总统向彼国总统鞠躬之礼”之说道?
第三,女王绕道。我把这个视频也多看了几遍。特朗普实在冤枉。平时在电视里也是经常见外国元首的阅兵式,一般就是客人在里面,主人在外边,主人一般错半步之距。这次,不知英国王宫是啥规矩,女王是想走里面又欲走外边,让特朗普不知所以?特朗普人高马大,女王老态龙钟,特朗普刚抬脚走了一两步,发现女王没见了,之后停下,女王自己不知怎么走,就只好转圈。特朗普何错之有?(图片来自网络)
特朗普访问英国,本来说是国事访问,最后降成工作访问。英国民众是怒见特朗普,没有一丝儿诚意;故此特朗普的内心也是不痛快,情绪欠佳,要说错,那就是“迟到”实不应该!
特朗普给人的印象确实难以跟彬彬有礼、礼贤下士这些词汇挂钩,也更难以跟大国领导人的气魄与担当联系在一起,甚至让人感觉是个寸利必争、飞扬跋扈的人。但也有人认为他本人敢于打破陈规,不受繁文缛节的套路捆绑,具有灵活性、可塑性。抛开这些价值判断,从各国政要国际交往趣事中讲讲礼仪背后的政治性。
何为礼仪?古人讲“礼者,敬人也”,即尊重人,而“仪”是指仪式。二者合一,指用恰当的仪式表示内心的尊重。比如握手礼中尊者先伸手这个礼仪套路,就是由尊者选择何种见面礼的方式,在正式场合人家地位高的不愿握手礼,对你含蓄地笑笑,你也别介意。所以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儒家的经典之句,就把修身放在首位,个人有好的品性修养,才能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天下才能太平。
古人都极为重视礼仪。相传苏东坡一日游径山寺,寺庙方丈见其衣着平常,一位只是寻常香客,不以为然,淡淡地说:”坐“。随即对小和尚喊:“茶”。待与苏东坡交谈后,方丈觉得此人谈吐不俗,气度非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中,客气地说道:“请坐”,并对小和尚说:“敬茶”。经一番深谈,方丈得知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轼,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并研墨铺纸以求墨宝。东坡先生遂提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道:坐,请坐,请上坐,下联道:茶,敬茶,敬香茶。老方丈看罢,为自己一开始的以貌取人而羞愧不已。
对一国而言,要成为礼仪之邦,治理国家要礼让为国,而礼坏乐崩就是指社会秩序紊乱了。可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礼仪就已经带有政治性了。那么在国际交往中,礼仪背后的政治就更耐人寻味了。
首先,礼仪体现外交的艺术。不同的礼仪对待体现着不同的意义与内涵。1972年尼克松访华有着一段非常精彩的礼仪趣闻。这是冷战东西方对峙时期中美中断了20多年后的首次高层会晤。双方能否达成共识,一切还是未知数。应当如何接待尼克松?周恩来明确了基本原则:不冷不热,不卑不亢,以礼相待,不强加于人。这其中就释放了政治信号。
当尼克松夫妇出现在飞机舱门时,周恩来并没有鼓掌,而是等到他们走到舷梯一半时才开始鼓掌。等尼克松夫妇下完舷梯最后一级,周总理也不是像迎接其他国家元首一样主动迎上去握手,而是站在原地。尼克松走下飞机,快步上前,与迎接他的周恩来热情握手。周恩来感慨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我们之间有25年没有交往了。接下来的欢迎仪式中,我方接待完全符合国际礼仪。不过,与当时我们接待其他国家贵宾仪式有所区别,最明显的就是没有群众欢迎的场面。当时,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对我们的接待评价就是“correct not warm”, 即“正确但不热烈”。这体现了当时所制定的外事接待原则——不冷不热。
其次,礼仪传递国家政治信号的一个重要形式,它服务于一国的对外政策,也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女王陪同特朗普检阅仪仗队,女王是长辈是女士,如果非政务场合,特朗普必须让女王在自己的右侧,体现国际礼仪中的以右为尊和女士优先原则。而检阅仪仗队是政务场合,女王是主场,应该让客人在右侧,但这是两人并排的右侧,特朗普却把女王甩在后面不理不睬,一看就是有意为之。这里面显然有对英国政府的不满。
此外,礼仪也有民族性,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确实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要入乡问俗,入乡随俗。如果不注重礼仪的民族性,触犯对方禁忌,那就变成比较严重的政治事件了。如在国际交往中,互赠国礼属于常情,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各国的习俗和宗教禁忌。***国家信仰***教,**是***的唯一的神灵,禁止任何偶像崇拜。如果赠送具有人物或玩偶形象的礼物便会不恭了。如我们的大熊猫就从来不会送给这些国家。
还有,像酒这种爱好,民族性就更强了。中国的酒文化可是源远流长了。古人就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的感慨了。中国、俄罗斯等国都很喜欢烈酒,曾经国宴上中国用茅台宴请首次访华的叶利钦,叶利钦大为赞赏。但***是严令禁酒的。甚至酒瓶这样的器物都不能在公开场合摆着。
外交是科学,是艺术,礼仪是这种艺术的体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