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七堇年
不止一次读《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常常在读的时候想,七堇年到底是怎样的人。躁动、彷徨、手足无措的年代,在她的笔下都那么地风轻云淡,那么平静,如小河一般静静流淌。曾经自以为耻的青春时代,让她描述地那样合理,那么理所当然。
她,站得比同龄人高,看得比同龄人清楚。
七堇年说,在兵荒马乱的晚自习上,在熄灯的宿舍里,在一堆堆耀武扬威的习题和试卷的缝隙间,在应急灯渐渐微弱下去的光线中,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首写出无处倾诉的话。
而我说,在多年之后的大学课堂里,我依旧保持着高中时的习惯,躲在世界的角落读七堇年。读她的文字,就像在某个冬日的下午。温暖,淡然。她的文字,就像冬日午后的阳光,点燃了一颗埋藏的火热的心。
就像七堇年描述的青春一样,我的青春处于幻想之中。正如自己的高中年代,幻想是维持自己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没有她,青春将变得苍白无力。在高一高二的课堂,幻想属于自己的美妙人生,而人生对于我来说很远很远……什么时候实现无关紧要。在心绪不平的高三的晚自习,幻想不断拉近,好像触手可得,但其实遥不可及。这样心绪不稳的年代,幻想是治疗情绪的最佳药物。
七堇年说,错把倾诉欲望当创作灵感的年代。当幻想蔓延的时候,意识天马行空,无处安放。用文字寄托成为最好的方式,由此,常在昏昏欲睡的课堂或沉闷压抑的晚自习上,用不是文字的文字书写心情,书写梦想,书写幻想,书写寄托……这样的时候,很容易把无处释放的倾诉欲望当作创作的灵感,当作才气。
只有走过高中的仓皇岁月之后,渐离那段惶惶不可终日的青春岁月,才会意识到,那样的“灵感”仅仅是一种倾诉的欲望,一种无处逃遁情感的寄托。那样天马行空的幻想,不过是那样的年纪所特有的产物。
她的文章里边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沉静,尤其是散文、游记和博客,慢慢的有自己的风格。
她早期的作品多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年少成名后沉寂一段时间,如今慢慢做一些编辑之类的工作。
她的部分小说不如人意(个人意见),《大地之灯》还可以。
她在成长,伴随我们这一代80后90后,没有原地踏步,没有哗众取众。
我看好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